P/E, 利率真解! interest rate, equity stock profit earning
何謂P/E?
市盈率,
公式: 市盈率 = 股價 / 每股盈利.
如果企業每股盈利為5元,股價為40元,市盈率是8倍。
市盈率反映市場對企業盈利的看法。
市盈率越高暗示市場越看好企業盈利的前境。
對於投資者來說,市盈率過低的股票會較為吸引。不過,在訊息發達的金融市場,市盈率過低的股票是十分少見。
單憑市盈率來揀股是不可能的。投資者可以利用每股盈利增長率(Rate of EPS Growth),與市盈率作比較(現時投資界普遍使用盈利增長比率(PE/Growth),多於單單看P/E),對於一間增長企業,如果其股價是合理的話,每股盈利增長率將會與市盈率相約。
(即是市盈率除以盈利增長百分比,低於1即代表便宜。如目前市盈率約8倍,假設每年增長25%,即8/25,結果為0.32,顯示十分便宜。買股票是買未來賺錢能力,PE要識睇,PEG更要識。)
以下摘錄自5月4日曹仁超先生的"投資者日記"
P/E高低並無準繩
成功的投資並不需過人智慧,而係在於控制自己情緒,例如抗拒獲利回吐的誘惑,以及行使止蝕的決心;其次係耐性,因為市場初期唔會回報你o既正確分析,到群眾認同自己正確睇法,通常需要三年時間,完全係意志力o既考驗。EQ較IQ更重要,此乃大學教授投資成績唔會比家庭主婦好o既理由。統計數字證明,IQ高的人往往係失敗投資者,因為佢太理性分析,而忽略投資市場o係非理性一面。我地o既教育制度有助提升個人IQ,但對EQ卻冇得教。例如面對「偏高」價怎辦?IQ高o既人往往去拋空,希望從中獲利,結果偏高價之後往往出現更高價,理由係拋空者無法低價補回,被迫在更高價平倉離場。因此,偏高價可以獲利回吐或唔理佢,千萬不可理性分析;面對偏低價情況亦一樣,偏低價唔係買入理由,只有「當頭起」才是買入理由(例如出現一浪高於一浪,或由最低價反彈15%)。投資永遠係一門藝術而非科學。
貝南奇希望增加聯儲局透明度,但在前景不明朗情況下,係無法增加清晰度。或者佢開始明白格蛇講話點解連佢太太都唔了解。有關利率的謬論至今仍有市場(例如減息睇好股市及樓市,加息睇淡股市及樓市;2001年至今市場表現剛剛相反)。諗深一層,點解要減息?因經濟步入放緩期,公司純利增長減少或倒退,所以減息對股市而言係壞消息;反之,點解要加息?因經濟過熱,公司純利大幅上升。所以,加息對股市而言係好消息(直至最後一次加息)。
另一謬論係P/E的高低,其實並冇準繩。1973年恒生指數P/E曾見過一百倍以上,1974年12月P/E亦見過六倍;上述情況同樣在其他新興市場出現,例如台灣1989年P/E曾見九十倍,依家係十倍,如睇P/E,台灣股市係咪特別吸引?
任何行業都有本身循環周期。以大家比較熟悉o既房地產為例,2003年受沙士疫情影響,如以今天會計方法,需要為手上投資物業減值,在此情況下,2003年本港冇一間地產公司可在2003年產生純利(仍公布獲利,只係冇將投資物業減值),結果2003年地產股P/E如果唔係大升就係冇P/E(冇純利何來P/E?),咁係咪2003年地產股唔值得投資?反之,去年物業大幅升值,來自物業重估已可產生驚人純利,令地產股P/E大幅下降,部分更跌至單位數,咁低P/E係咪好值得睇好?
以能源股為例,油價十美元一桶時,唔少能源股好難獲利,因為開採成本每桶十五美元,係咪唔值得投資?當油價升至七十五美元一桶,能源股無不獲巨利,因為開採成本每桶十五美元,每桶油賺六十美元,咁能源股係咪可睇好?
再以酒店股為例,65%入住率係打和點(即房間出租率達65%o既話,收入只夠開支)。2003年沙士期間,香港酒店入住率只有45%,本港酒店冇一間賺錢(除非有其他收入例如租金)。今天自由行令本港酒店房間入住率升至90%兼加房租,酒店純利大升,令酒店股P/E急跌,係咪可再睇好前景?
低P/E一定好、高P/E一定差?如果投資咁簡單便可賺錢,小學三年班學生一定較各位更叻,因為佢地D加減乘除數較各位計得更快。
尋求行業盛衰周期
正確態度係尋求行業盛衰循環周期,分析前景而唔係只睇P/E高低。例如油價七十五美元一桶,後市能源股應睇好還是睇淡?主要視乎明年油價睇幾多。如明年油價睇八十美元以上,便繼續睇好;反之,如明年油價估計見七十美元以下,便應獲利回吐,因股價係反映對未來估計,而非過去賺幾多錢。成功投資者應學曉夏天買棉被、冬天買草帽。原材料價係最唔易掌握的東西,通常一個上升周期長達三、五、七年;即最短三年,一般可維持五年,最長七年,然後便係咁跌。請記住,能源股、礦務股係周期性十分重o既股份,而非增長股。由2001年起計,今年已是原材料股第五年上升,最近巴西股市、墨西哥股市創新高,可反映呢方面情況,因愈來愈多國家將天然資源國有化,令天然資源供應進一步短缺。
投資同談戀愛有好多地方相似。例如婚前挑選自己所愛(choose your lover),婚後宜愛你所選(Love your choice!)。黃金亦一樣,雖然唔少人在挑選所愛方面正確,但因為愛得唔夠深,結果太早放棄自己所愛,眼光光睇住自己所愛投入別人懷抱,變成愛恨交加。唔少人體驗到讓利潤往前跑唔易做到,以及明白There is no fever like gold fever!呢次黃金牛市二期表現似足第三期,太瞬息萬變了,已冇人再可以事前估計佢點走,只知道利率未高於CPI增長率二厘或以上前,係無法馴服黃金的。2001年起黃金進入長期牛市,美元匯價進入長期熊市,此乃大方向,至於短期波幅無人能猜得準。
中國1978年宣布採用改革開放政策,1979年深圳成為特區,1980年開始吸引香港工廠內移,形成本港工人就業機會減少,只有向其他唔需要技巧o既服務業進軍,令本港最低收入25%人口過去二十五年實質收入(即扣除通脹)改善有限。隨o左深圳服業業水平提升,1997年起連本港中產階級職位亦受後勤基地內移影響,走上1980年起工人之路。
新移民成低下層埋怨對象
換言之,1980年起本港有25%就業人口收入停滯不前;但到o左1997年8月後,本港約有75%就業人口收入無法再按年上升,同20%高收入人口差距愈拉愈闊。1980年公司CEO收入是一般打工仔三十倍,今時今日卻是一般打工仔三百倍!收入不平衡形成本港20%高消費層,以及其餘80%一般人(其中25%更可列入貧窮階級,但因為有政府照顧,例如公屋、低收費醫療及免費教育,因此生活唔算困難。反而55%中間收入者,如果又要供樓又睇私家醫生,子女出國讀大學,咁至命)。呢80%人口要搵代罪羔羊,新移民往往成為埋怨對象,而唔知此乃本港工序外移o既結果。
除收入差距拉闊,另一問題係階級流動性下降。1967年我老曹只係中學畢業,手上拿著五千元,由當年香港貧窮階級一步步成為本港高收入20%分子,呢情況由1967年到1997年十分普遍,有相似成就o既朋友唔少。但1997年後由貧窮階級憑個人努力而晉身成為香港20%高收入階層o既機會仲有幾多?在美國只有1%,香港應該多DD,估計有5%,即香港階級流動性下降。反之,20%高收入家庭,其子女日後成為20%高收入人士機會有幾多?在美國是22%,在香港更高,估計超過50%。
朝為田舍郎,暮登天子堂,將相本無種,男兒(女兒)當自強!過去香港充滿機會,但今天香港社會環境令希望從貧窮階級晉身高收入20%階層機會恐怕只有5%。過去只要努力讀書,便可由貧窮階級變成中產,再努力工作便可成為社會上20%高收入人士;但今天除非特別出色,不然都幾難。過去恒生指數由不足100點升至今天17000點,上升一百七十倍;過去樓價由一百元一呎升至今天六千元一呎,上升六十倍,未來再出現o既機會有幾多?恒生指數1997年8月已是16800點,但至今天為止仍是有波幅冇升幅。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